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成立培养跨学科的“新工科”人才

2019-10-09 18:19

东方网记者刘晓晶1月8日报道:今天,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该学院将计划面向全校招收“机器智能”本科教育特色班,培养跨学科的“新工科”人才。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发展的热点,也是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将聚焦物理世界人工智能,研究人机共融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国际顶尖的代表性成果,支撑学校跨学科协同建设,树立“新工科”人才培养典范。
  早在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教授团队,成立了“人机共融技术及机器人医疗”国际联合创新实验室,利用人工智能将人类与机器高度融合,研究人机共融的信息物理系统,由此打造新一代“机器智能”。
  作为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发起人,张建伟教授在会上介绍,未来人工智能将与机器人、智能制造走向更深度的融合。人工智能应用将从目前主要以代码的形式在虚拟世界里或固定数据上运行,扩展到躯体并延伸到物理世界,成为“真实物理世界的人工智能”。这不仅需要通过多源传感器收集真实世界的鲜活数据,并进行感知和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用决策驱动执行机构改变物理世界,从而引领机器人产业革命,更好地带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高度结合,有望发展出能够改变生命本身的技术,使人类与机器人进一步融合,进而加强人类特别是残疾人和老人的机能,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学习者效率和增强学习动机,实现人-机跨载体的协作学习,从而进入“人类2.0”时代。
  张建伟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主要基于单模态实现,比如只针对图像信息或语音信息进行基于大数据的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属于“弱人工智能”。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基于多模态交互,能够认知整合包括文本、图像、声音等在内的各种信息,从而让人机交互变得更自然、更精确、更稳定,属于“强人工智能”。要实现“强人工智能”,需要进行跨模态研究,包括机器记忆、预测与数据校准、知识抽取、推理、归纳、表达和自主学习等。
  相比现有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更加注重“人与机器”在实际环境中协作、共融的智能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人机共融技术研究、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仿生机器人研究、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家居服务等军民应用领域,形成“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的新特色,助力“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对接,以及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战略实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
  据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介绍,成立机器智能研究院是上海理工大学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机遇,顺应国家发展需求,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布局。机器智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需要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多个学科进行深度融合,而上海理工大学的机械制造和医疗器械是重要的传统学科,控制科学、光学工程和系统科学是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它们将为机器智能研究院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据了解,机器智能研究院除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外,还将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上海理工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特区。研究院将依托控制工程、计算机、机械工程、系统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及相关本科专业,从2019年9月开始,计划在全校选拔招收“机器智能”新工科本科教育特色班。特色班将充分发挥研究院跨学科、跨学院优势,不再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而是为其布置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大的项目,以完成大项目为目标,由学生自行根据项目需要选择所需课程,在此,每个学生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都是个性化的,研究院可授予学生全校所有专业的学位。
特别说明:A1家教网(Www.A1a3.Com)所提供的资讯及其它图文内容为互联网采集摘录和转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信息内容及图片如有侵权或违规违法,请迅速联系本站,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